12月10日下午,由深圳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主办的,“设计驱动未来”讲座在深圳艺展中心火爆开讲,元本好学的小伙伴们积极参与,参与的小伙伴们听完都收获十足下面是他们听完讲座的部分总结分享:
余洋:李振宇教授讲的共享建筑,建筑空间的分层共享、分隔共享、分时共享,我想在今后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有没有可能将共享更好地表现出来:未来将购物中心做成人群社交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图书文化分享交流中心等,让空间能有更多的用途,来适应未来的共享文化。
陈容:宁奇峰老师在设计师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谈到:设计师在未来发展中,承担的角色与定位,将与设计师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自我更新与适应性转变密切相关。
陈宏玉: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要有以下三点:
1:你要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和综合的知识(例如:材料,结构灯光等多方面的知识)。
2:你需要有经济造价的概念,你要了解清楚甲方或委托人需要多的钱和时间去做完这件事情,其次,还要你的专业经验知识去支持,材料的造价和现场综合造价。
3.你要走向设计的的前端,去定位和思考,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设计,怎么样才能为甲方设计更好的产品,甲方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总之,就是要不断的思考、总结和研究!
最后的总结是:如果你想成为树枝的最顶端,你必须多方面去尝试和学习,专注做好一件事!
陈齐幸子:李振宇老师谈到他对历史与现代“共享”的研究。对不同纬度而言“共享”发展形态的变化,“全民共享时期”的图书馆、博物馆、广场、到私人的“让步共享”,把自己打造的私人园林、会所,以让渡,体验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再到现在跨越距离、年龄、性别种族、乃至全人类的“群共享”。是的,“共享”是人群和睦发展共同进步的体现,小到一本好的刊物书本,分享给他人、带来的会是更多的美好。
计海洋:宁奇峰老师说的他的一个思考“未来是设计引领未来?还是设计师引领未来?”时代在不断的更迭进步,设计也在以飞快的速度前进,做为设计师的我们,是否跟得上这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做有创意、有个性、不同与常规的设计,不断的学习,做好与时俱进,甚至走在设计的前沿。另外老师也说道做为设计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思考,一个项目,你能把其背后的运营、管理、观察的很透彻,自然就拓宽了设计视野。
—— 设计驱动未来 ——
迈向共享设计的自由王国—李振宇
共享这个词在空间层面上,意味着人群对空间的组织、联合与使用。实际上一千年前,共享空间就有了。那时的中国私家园林不完全是私人的,当年就有公共功能,每年从清明节开始,私人园林会对公众开放。那么共享有哪些形式?
第一是全民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去和使用的地方。
这是法国的国家图书馆,这个国家图书馆就是一个全民共享建筑的例子。那里有个大平台,所有的人都可以走到这个平台上,可以看到整个图书馆。所以虽然国家占了这块地,但把这块地的空间又还给了公众。
我们再来看,这是杨浦滨江。黄埔江两岸加起来有35公里长的地方原来是为各单位所用。当时在十年前,上海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要把黄埔江两岸全部打通,要把它的空间全部还给公众,要让全体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现在已经能够全部打通了。
第二种我们称之为让渡共享,就是本来这个权力是我的,我把这个权力让给大家。
纽约城市鼓励做口袋空间,私人公共空间,鼓励大家做口袋公园,如果你把自己的私人空间拿出来给大家,你会得到精神上的鼓励。这就是纽约53大街的口袋公园,是让渡出来的。在让渡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设计创意可以体现,这个环境跟我们以前固有的类型完全不同。
我们再来看,这是深圳最打动我的建筑作品之一,深圳建科院大楼。通过了空中的平台,通过了遮阳设计,通过了保温体系等,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在这里充分运用。它的半地下通道向全社会开放的,可以成为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并且它在楼里还设了幼儿园,可以培养员工孩子,并且接纳少量的非员工子女。它还在半地下的这一层还做了一个展厅来做一些示范,比如怎么做屋顶的采光,怎么吸收雨水等等,这也是一种让渡共享。
我最喜欢的住宅项目就是这个“8字住宅”。它位于哥本哈根,整个大楼平面布局呈“8”字形,人们可骑车沿着露台花园从街道一直上到10楼的顶层公寓。严格来说,这是个私宅,私宅都是私家领地,但它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可以随便进。它这个分享的方式和样子形式,都让我特别喜欢。
第三种分享就叫群共享,全民共享是所有人都能分一杯羹。
这是桢文彦设计的MIT的媒体实验室,它跟我们传统的实验室是不一样的。它一共四层,每一层有四个大块,但这些块体不是固定的,是以项目制来使用的。所以这些实验室本身是可拆装的,是可变的。这就是一种群共享在实验室中的体现。
还有就是是柏林的联建住宅。柏林的住宅形式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大家联合建一个项目。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每个人做出的房子都不一样,你们在一块做了一个项目,这就是一个联建住宅。当然中国的联建住宅跟柏林联建住宅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每个单元都一样的,柏林人做联建建筑,一定是每个人不有同的想法。
所以从古至今,全民共享、让渡共享和群共享这三种方式还会长期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发展,它会推动我们从集中的供给到分散的供给。我们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能不能在共享的理念下去设计出能够惠及更多人的东西。
未来环境智能建筑—李麟学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未来环境智能建筑》,其实核心词是建筑,因为我本身是做建筑设计的。Bruno Latour曾说:“我们生活在实验室之中”。实验室指的是当代社会,是不同思想与物质的集合与能量的会聚,实现了很多不同的边界的跨越,所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实验室里面。
这张图是60年代美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建筑师BuckminsterPuller做的一个乌托邦设想,他用一个球体把纽约曼哈顿笼罩起来,然后这个琼楼是可以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化的,当缝隙打开时,城市的风就可以流动起来。冬天就成了一个保温体,将整个城市保温起来。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天才的设想。
这个设想里涉及到几个关键点,第一点就是建筑或城市跟环境有什么关系?穹楼可以作为环境的媒介。第二点我觉得它实质上是智能互动的概念,冷热是可以调节的。所以我们从这样一个概念里面,可以得到非常多关于未来的启示。
这是我做的一个装置作品叫"微巨构",是在2014年深港双年展中做的模型。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怎么样通过这些细小物品的堆积来表现出庞大的建筑和城市,怎么去跟环境做微妙的互动。
接下来,我挑了几个案例给大家做个分享,在我的设计里面,是怎么来不断地进化这些想法的。第一个案例是一个游客中心,项目位于中国的北方,在山东的黄河边上,黄河的入海口,这个地方怎么让建筑与环境二者之间做一个很好的互动?
第一个想法是,能不能用当地湿地的泥土来建房子?最生态化的来做建筑就达到与环境进行了互动,也可以减少材料的运输。在北方,土坯建造的房子有很好的保温性能,能很好地应对北方的寒冷多风。所以我们当时做了很多实验与探索,例如泥土做成石块的形状。
这是房子完工时的照片,它周遭的环境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因为湿地与建筑完全融为了一体。这个案例是建筑与环境互动的实践1.0版本,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就地取材做建筑,然后让建筑融于整个环境之中。然而2.0版本,就是当环境的风光热能已经无法再塑造这个建筑,跟环境变得越来越统一时,再去捕捉当地环境的能量。例如风的元素、光的元素、热能的元素怎么融合到建筑里面,也可以最大化去节约能源利用。
这是青岛海边的一个酒店项目,在做这个酒店的时候,我们就在考虑其形态分布,因为它是个大规模的酒店,要分成低中高层三个形态里面去建造。当时我们分析了环境里面的风光电这些看不见的要素,还测试了建筑不同表面的风压、能量等。通过这些数据与信息再调整建筑的形态。
关于3.0版本,是指建筑在数字化的领域里的第二次转型,就是与人的感知相互结合。这是用硅胶来做的材料,这个硅胶的材料可以扫描到建筑里面,它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互动。
未来环境智能建筑,由建筑作为一种环境媒介,通过数据与智能的介入,呈现一种未来互动性与主体性。作为建筑师设计师的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领域里,去创造一些建筑的未来。
设计师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宁奇峰
近年来,与设计相关的创意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热门话题,设计行业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也给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带来无限的机会,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握住这些机会?我是以设计师的身份进入万达的,打造了整个万达的设计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与变化,从单一的设计学术到管理、市场、经济、金融等。我现在管理的团队里面,有将近200名设计师,我经常跟他们强调的就是,很多时候要跳出设计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第一、设计做的最多的是方案,但如果这个设计要变成一个现实,就要考虑到可实施性及技术性,这些都源自你的设计与材料的结合度有多高。如果两者结合度很高的话,你的设计就具有更多的落地性。
第二、就是你需要有一个经济的概念,对于成本造价控制的概念。设计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很漂亮的设计被甲方改得乱七八糟,完全不是你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你做出了很好的设计,拿到甲方那里我很喜欢,但是由于经费的限制无限地修改。首先你要搞清甲方或者委托人到底想花多少钱、时间来做这个项目,作为一个设计师,你一定要有这个想法。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经验来支持,例如控制材料及人工等花销。
第三、就是你要在基础的设计上去突破,就是你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当甲方提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引导他们去做一个更好的设计。例如酒店行业,你首先要了解其基本运作,针对不同模式的酒店产生不同的理解。
除此之外,设计师要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喜爱观察各行各业是怎样运作的。当我们对运营,对项目背后的东西有更多了解、更多设想的时候,设计的视野就拓宽了,更多的创意也会源源而来。
成都万达瑞华酒店,这个项目做完之后经历过一次地震,但是棚顶的水晶灯没有丝毫坠落,其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兰卡威万达嘉华度假酒店是万达酒管在海外输出的首个万达嘉华品牌,是在海外签订的第二个品牌输出项目,这标志着万达已经逐渐走出了轻资产输出的道路。
—— 与设计面对面对话 ——
提问一:对未来建筑,我们应该从哪个支点对未来进行研究?
倪阳:我们今天主题的关键词就是未来,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的设想,跟未来的真实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对未来的憧憬或者对未来的预判,就是取决于我们目前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应对的问题,还有就是未来的引领问题。
李麟学:未来这个词在中国提得特别多,因为大家都很惶恐,万一未来来了我们跟不上怎么办,惶恐又期待。我认为,我们要看过去,当未来来的时候,过去的很多价值并不是完全推翻了。价值的判断里面,并不是说越未来的东西就是越好的。还有就是未来的东西,它是一种系统的整合,是一种系统的概念。
提问二:设计行业怎样能进入到更高的层面,在赚钱之余不会耽误纯粹的艺术创作,请问各位有没有比较实际有效的建议?
李振宇:标准化和创新化之间更多是相背离的,因此一个真正好的设计,它应该是很贵的。我觉得一个真正好的设计师,就应该不满足于批量生产,不满足于已有的。比如我看到一个灯,我会情不自禁的去思考怎么优化它的设计,这是设计师内心的动力。
宁奇峰:设计行业是很特别的,我们看到如果以个性化、以个人风格为主打的企业,规模都不会太大。这个时候这个设计师就是老板,当然,从经营角度讲,他可以聘一个助手或者合伙人来帮他打理这个设计以及管理。有的人觉得他可以,他就身兼两职,但是很痛苦。所以一个设计师要打理一个企业,要做准备。一个设计师老板怎么达到平衡,没有标准答案,要看你的合理搭配,完善的机制,这个都是保证设计师最大程度发挥优势的基础。
▲ 论坛结束时,观众与嘉宾合影留念
关于设计驱动未来,也可能是未来驱动设计,关键是分享的精神。人有三性: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动物性是在本能层面的,人性是克服动物性的结果,而神信或者灵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也是人的高尚,崇高是走向光明和文明的根本属性。由于全球一体化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灵性经济或者叫神性经济,也叫分享经济时代,这将是未来的趋势,任重道远。
———乔辉